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互动交流 > 统一工作 >
世纪古渡 世界寸滩

 塔子山文峰塔

 寸滩新貌 

 寸滩老街的至善桥

 寸滩白沙沱中华职业学校老照片

 长江水文寸滩趸 

 “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

 寸滩港

  江水滔滔,奔流如斯。

  寸滩,因长江中一条长形石梁远望似秤杆,而得名“秤滩”,取公平如水之意。重庆话“寸、秤”,通通念“cen”。历经沧桑,口耳相传,便成了今天的“寸滩”。

  寸滩,因水而兴。寸滩老街有400多年历史,明清以来便是重庆连通内外的重要口岸,被誉为世纪古渡。刘伯承、黄炎培、卢作孚、茅盾、马叙伦、何敬平、彭立人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这里,还诞生了长江上游最早的水文站——寸滩水文站。

  今天,万吨巨轮满载“重庆制造”从寸滩起航,通江达海,物畅天下。

  巴渝古渡

  冲出峡江从这里出发

  长江以北,一字排开,曾经坐落着寸滩水码头。这曾是原川东北地区到重庆城的必经之道。因此寸滩水码头被誉为西南第一渡口,史称巴渝古渡头。

  小艇摇明月,停桡得寸滩。

  犹闻城市话,渐觉水云寒。

  蛙鼓喧清夜,渔灯乱急湍。

  高崖有老衲,安坐一蒲团。

  船如云、人如织、景如画,得依山傍水之地利,寸滩老街因此而兴。乾隆年间,巴县知县、诗人袁锡夔夜行至寸滩,写下《夜泊寸滩》,记录和见证了这座江边老街曾经的荣光。

  往事如烟,繁华落尽,寸滩老街走进了历史的深处,但时光留下了五百多米的青石板路、枝繁叶茂的黄桷树、素雅古朴的青瓦民房,以及礁石上的斑斑痕迹,若隐若现地诉说着世纪古渡400多年的繁华和山城航运的辉煌。

  茶馆、饭馆、理发店、菜市场,而今每逢二、五、八、十赶场日,寸滩老街依然热闹。以石条为桌,或坐或站,江边饮茶、树下闲话,那柴火灶的回锅肉香了一条老街,寸滩的味道携带着乡愁又回来了。

  在寸滩老街,偶尔还能看见用杆秤称东西。每一个寸滩人都记得“寸滩做生意,公平公正不耍秤”。公平如水,不欺不诈,这是寸滩人的生意经。

  江滩为盘、石梁为杆、人心为砣。这秤,称的是斤两,量的是人心。时光与江水可以带走老街的繁华,但沉淀在寸滩人骨子里的是开放耿直的性格基因。

  “臻于至善”。或许,栉风沐雨百余年的至善桥,正是对寸滩人公平如水的期许和礼赞。

  巴渝古渡,冲出峡江,从寸滩出发。而人生的起步,又何尝不是从“臻于至善”的品性开始的呢?

  救亡图存

  仁人志士从这里出发

  寸滩境内有一山叫人头山,这里是刘伯承戎马之初的地方。1923年春,时任川军第二混成旅第一团团长的刘伯承,参与征讨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万县之战后,他接到重庆告急、暂缓驰援成都的命令,即刻率一、三支队进入寸滩人头山一带阻敌。

  同年4月5日,刘伯承率部抢占人头山制高点,开始突围。4月6日,重庆失守。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战败归咎于刘伯承。愤懑之下,他递交了《职请撤差查办》的报告。

  人头山之战失利、重庆失守等系列变故,刘伯承从这里开始了革命道路的关键转变。1925年5月13日,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抗战时期,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将一手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迁至寸滩白沙沱。黄炎培始终坚持“民主求实,手脑并用”的办学宗旨,不仅修建了校舍,还建起实习工厂,聘请到茅盾、马叙伦、孙起孟、何鲁等社会名流来校讲学。

  “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

  努力、努力,我的努力,帮助别人的生活。

  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养成共同的生活。

  ……”

  80多年前,伴随着中华职业学校慷慨激昂的校歌声,彭立人、许晓轩等红岩英烈在此任教,从事革命活动。

  寸滩,不仅是无数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学海生涯的重要驿站,也成了千百英才走上救亡图存、奉献社会的人生起点。

  1928年,卢作孚在寸滩青草坝(现寸滩街道溉澜溪)兴建了主营船舶修造的民生机器厂。几年时间,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完成了长江上游航运界整合,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

  抗战期间,民生机器厂作为战时大后方最大的修造船厂,先后改造“民彝”“民万”“民听”“民熙”“民权”“民视”“民众”“民联”等多艘驾力较强的旧船,以供抗战水路运输;同时又新造轮船19艘,从寸滩出发,奔向抗日战场,撑起了抗战支援的“半边天”。

  守望江水

  水文监测从这里出发

  距离长江入海口2495千米的地方,屹立着长江上游最早的水文站——寸滩水文站。守望江水,长江上游水文监测也是从这里出发——

  寸滩水文站的历史,要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国家级研究机构西迁重庆。

  当时,西迁而来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驻地在新桥凤鸣山。为开展水文监测工作,1938年4月,长江黄沙溪篼子背、嘉陵江化龙桥分别设立了水文站。1939年2月,化龙桥站迁到了北碚白庙子,黄沙溪站则迁至江北寸滩。

  自设站以来,寸滩水文站从未间断过数据采集,它提供的数据在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洪水期间,它的数据直接服务于重大决策。

  在1998年的长江防汛工作中,据测算,寸滩水文站准确测报所产生的减灾效益达400亿元以上。

  走向世界

  “重庆制造”从这里出发

  寸滩古时因码头而兴,联通重庆成“口岸”;寸滩今日因港口而强,联通世界成“门户”。2005年底,寸滩港一期工程集装箱码头建成,2006年元月7日开港运行。2008年11月12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寸滩,曾经的巴渝古渡,站在了时代的新起点。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成为全国首个“空港加水港”一区双核、内陆唯一的保税港区。

  从此,万吨巨轮满载“重庆制造”,从寸滩起航,联通世界,惠及全球。2019年上半年,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占全市总量 60%,海关监管货值占全市总量38%,成为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窗口!

  来寸滩,让你足不出户游全球。2019年2月22日,重庆保税体验旅游景区(AAAA级)正式授牌,成为全国首个在保税港区内打造的4A级景区。15个国家馆,超4.5万个进口商品种类,每星期都有的“一带一路”国家特色商品贸易及文化周……你可以在寸滩这一“方寸之地”,消费全球。

  “游子归故里,近乡情更迫。”上世纪80年代之初,重庆籍著名诗人沙鸥乘舟返乡,途经寸滩、乡愁涌动,写下了如此动人的诗句。“见塔便知是重庆”。在诗人眼里,看到寸滩塔子山上的文峰塔,就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重庆、魂牵梦萦的家。

  寸有所长,积沙成滩。长空作纸、碧水为墨,800年文峰塔犹如直插云霄的“巨笔”,正描绘着寸滩这方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谱写出内陆开放高地新的精美华章。